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方法 1. 命题形式 总是考查的是修辞办法、表现手法、表达方法。 这首诗歌使用了哪种修辞办法(表现手法、表达方法)?或诗人是如何来抒发我们的情感的? 2. 答卷套路[来源:学科网] 剖析表达方法,就是剖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办法:第一要区别鉴赏需要,即试题设题是要大家从修辞角度,还是表观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需要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方法。第二才是对有关表达方法的具体的鉴赏。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山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讲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传达什么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有哪些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需要是将诗歌的意境讲解和形式方法的鉴赏结合在一块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赏析修辞办法:揭示手法+剖析表达用途(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法:如何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用途(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第一步:指出是什么手法。 第二步:剖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展开简析。 第三步:指出运用手法有哪些用途。 3. 实例剖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蜀中9日登高 王勃 9月9日望乡合,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①那:奈何,为何。 请剖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平时口语(第一步),如他席他乡那从等,看上去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使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采? (第二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上去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看上去特别真切动人。(第三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 5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包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方法上的妙处。 颔联用典,也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可以相见:就是在这种状况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第二步)。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用途,(第三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上片川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作者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斤,如云边的孤雁,深以火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说明此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第二步)(第三步)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需要做答。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对偶(第一步)。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第二步)。从而表现了亡国之思(第三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需要答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季的代称。 这首涛的3、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剖析。 在艺术手法上,3、四句的最大特征是借景抒情(第一步)。诗人借用对青苔、虹树与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打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闹(第二步),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乡的情感(第三步)。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问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蓣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好似赏析一幅引入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这首小令采川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一步),头两句气出江面水影沾自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写山了作者心中淡淡的离愁衰怨。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第二步)。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利在一块,把秋季点缀得异常绮丽而又意境幽远。(第三步)[来源:学科网ZXXK]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来源:Z。xx。k.Com]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剖析尾联的修辞成效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修辞格(第一步)。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步)。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第三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将:行,流过。 诗人使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剖析。 使用对比、比喻与象征等手法(第一步指出手法)。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第二步剖析运用)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第三步表达主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了解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第一步指出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二步剖析运用: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第三步表达感情: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黄庭坚① 8月17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③扶疏,哪个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什么地方?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哪个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ng l):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在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剖析作者是怎么样表现这种情怀的。 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第一步)本词上阙通过使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仲秋景象,衬托诗人豪迈快意的情怀(第二步。②融情于事(第一步)。在下阙,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青年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从而先抑后扬,(第二步)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第三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①原指晋人殷浩哀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读2、三两联,任选一联,剖析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哪种感情? 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第一步)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第二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步) 第三联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办法(第一步),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第二步),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第三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剖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成效。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生活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哪个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第一步)。夜来风叶已鸣廊, 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氛围(第二步),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第三步)。(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乱后 (金)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①墟落:村落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使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第一步)。叙述劫后余生的大家刚刚返家,正为衣食无着而发愁,催缴苛税的官吏却已接踵而至(第二步)。客观的叙述中包括了诗人对官吏不考虑人民死活的黑暗现实的无限愤慨之情(第三步)。[来源:Zxxk.Com]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暗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然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然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剖析。 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古今虚实对比的办法(第一步),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写山形依然、寒江流淌,《石头城》写山围故国、潮打空城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哪个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愿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决不愿,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什么用途? 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第一步),《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如此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怎么样!(第二步)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第三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许封侯在万里。有哪个知,鬓虽残,心未死! 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第一步):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在熊熊燃烧报国热望和自许封候在万里的坚定信念(第二步)。借景抒情,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的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与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和谴责(第三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需要回答问题。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哪个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可以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 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下片主要借用典故(第一步),先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我们的失意;又征引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第二步)。作者借用比喻手法和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蛾眉曾遭人妒的情怀,表达对个人遭际的感慨和对前途暗淡的担心(第三步)。